輶轩使社会实践:泰安非遗实践圆满收官,携 “敢当” 精魄砥砺前行
2024 年 7 月,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“輶轩使” 社会实践队为期三日的泰安非遗社会实践活动圆满收官。此次实践围绕泰山拓画、岱庙碑林、东平葫芦雕刻、泰山石敢当文化四大核心内容展开,队员们通过实地参观、亲手实践、聆听讲解等多种方式,深入感受泰山非遗文化的魅力,深刻领悟 “敢当” 精神的内涵,为后续传承与推广泰山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在三日的实践活动中,队员们的行程紧凑而充实。首日清晨,队员们在岱麓跟随非遗大师学习泰山拓画技艺,从宣纸浸润、覆纸刷平到拓包扑墨,每一个步骤都亲自动手,最终完成了属于自己的拓片作品,近距离触摸了千年非遗技艺的温度;下午,队员们走进岱庙碑林,在《秦刻石》《汉张迁碑》等珍贵碑刻前驻足,通过观察与触摸,感受泰山封禅文化的历史厚重,了解不同朝代碑刻的艺术风格与文化价值。
实践第二日,队员们辗转至东平市,拜访葫芦雕刻非遗传承人,在传承人王师傅的指导下,学习葫芦雕刻的基本技巧。从铅笔描图到刻刀雕刻,队员们克服初期的紧张与生疏,逐渐掌握了 “福”“禄” 等简单图案的雕刻方法,最终完成了自己的葫芦雕刻作品。在学习过程中,队员们不仅学会了一门民间技艺,更从王师傅的讲解中,领悟到葫芦雕刻背后 “化平凡为吉祥” 的民间智慧与乐观坚韧的生活态度。
实践第三日,队员们将重点放在 “石敢当” 文化上。上午,队员们参观泰山石敢当博物馆,逐一查看馆内收藏的汉、唐、宋、明、清等不同朝代的 “石敢当” 镇石,聆听工作人员讲解每块镇石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,尤其是在明代悬崖古道 “石敢当” 镇石前,队员们深刻感受到 “石敢当” 守护家园、直面风雨的精神内涵;下午,队员们走进泰山石敢当文博馆,参观以 “石敢当” 为主题的现代艺术展览,从《镇魂》雕塑到 3D 打印模型,从油画作品到互动投影,队员们看到了 “石敢当” 文化与现代艺术、科技的融合,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现代生命力。
返程当日,队员们的背包里装满了此次实践的 “成果”:亲手制作的泰山拓片、葫芦雕刻作品,以及记录实践过程的照片与笔记。队员们在车上交流着此次实践的感受,队员陈同学说:“这次泰安之行,让我对泰山非遗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。以前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,但现在发现,它就在我们的指尖,在我们触摸的碑石上,在我们雕刻的葫芦里。更重要的是,我从‘石敢当’精神里学到了担当,从拓画、雕刻技艺里学到了坚持,这些都会成为我今后成长的动力。”
烟台大学輶轩使社会实践队指导老师表示,此次泰安非遗社会实践活动,是学院 “輶轩使” 探源使命的具体体现,旨在通过实地实践,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,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,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。未来,学院将继续组织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,让更多学生走进非遗、了解非遗、传承非遗,为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年力量。
此次泰安非遗社会实践的圆满收官,不仅为烟台大学輶轩使社会实践队的暑期活动画上了圆满句号,更在队员们心中种下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。队员们表示,将带着此次实践中收获的 “敢当” 精魄,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,以实际行动传承泰山文化,守护非遗瑰宝,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